九游体育-景迈山:用茶叶与自然对话
九游体育一片片古茶林与古木参天的森林混生在一起,两三人高的千年古茶树披挂着小花草藤、野果山菌、兰花和石斛等寄生植物;身穿民族服饰的妇女和儿童爬到茶树枝干上采摘鲜叶,幽远的古歌调子在林中回荡;密林中时隐时现的布朗族、傣族山寨竹木屋顶,让人恍惚间有些分不清到底是村在林中,还是林在村中……眼前这幅原生态的生活图景,来自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境内的景迈古茶山。
“想那个地方,炊烟绕夕阳,茶的摇篮,云的故乡……”正如歌中所唱,美丽的景迈山以盛产普洱茶闻名,这里最早开启人工种植茶树的历史,有着连片面积最大的千年万亩古茶园。如今,在全国各地都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浪潮中,景迈古茶山也在默默书写人与自然融合的故事……
古茶山由景迈、芒景、芒洪等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村寨组成,海拔约1400米,在北回归线一侧,被认为是出产高品质茶叶的最佳海拔高度和区域。在这里,森林、茶树与村落没有明确的界线。人们生活在茶林里,家家有树、户户种茶;茶与树为邻,人与茶相伴“古茶林占地面积2.8万亩,茶树采摘面积1.2万亩,迄今已有1828年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古茶林,被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原芒景村党支部、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诚信联盟理事长南康介绍说。
关于景迈山古茶林,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布朗族先祖帕岩冷率领部属在景迈山附近定居并种植茶树,临终前给后代留下遗训:“留下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之时,唯有留下这茶园和茶树给你们,方可让子孙后代有吃有穿。”千百年来,不管山里发生过什么事,景迈山上的布朗人都恪守茶祖遗训,将茶树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来敬重、供奉、传承。
如今,年过古稀的苏国文仍与茶相守、劳作如常,并孜孜不倦地弘扬布朗族的茶文化。他常说“不苦不涩不是茶”,坚持亲手制作传统晒青茶。作为当地布朗族最后一位世袭土司的儿子,苏国文知道,布朗族特有的茶文化是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要世代传承。在所著的《芒景布朗族与茶》中九游体育,他详细地介绍了布朗族与茶的渊源关系,并提出关于古茶园保护、开发、利用的建议,提倡科学开发利用古茶园。
车辆穿过景迈大寨村,路面就变成了弹石路面,这是南康任村党支部期间带领村民修筑而成的。据他讲,修建弹石路并非因山间运料困难而就地取材,而是一个极具环保意识的决定——“柏油路面在夏天高温时会散发气味污染茶树,所以我们摒弃了这种修筑方式”。南康自家生产的普洱茶注册品牌叫“阿百腊”,布朗语“茶之魂”的意思。粗看眼前的饼茶,与其他产品并无区别,只是外包装白色棉纸的背面粘贴着一片椭圆形的不干胶——看来,这就是南康提到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的“身份证”了。
2016年6月,在普洱市政府的指导下,澜沧古茶公司、澜沧县芒景古茶农民合作社等5家企业发起成立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诚信联盟,在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支持和配合下,制订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生茶)紧压茶》产品标准,确定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产地及定义:以景迈、芒景两个行政村辖区内多个村寨的茶林(不包括生态茶园)作为产地范围;在此范围内,经过特定加工工艺制成的普洱茶(生茶)紧压茶具有“明显的蜜香、杯底留香持久”特征。
鉴于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科学、景观和生产应用价值,是重要的自然和人文遗产,澜沧县在国家文物局、云南省文化厅和普洱市的指导与支持下,于2010年开启了申遗之路。申遗所用的正式名称是“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总面积约177平方公里,主要涉及景迈和芒景两个村委会,资源类型包括千年万亩古茶林以及散落在景迈山的众多古村落等。
2012年9月,景迈山古茶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试点;2012年11月,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5月,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3月,如期向国家文物局提交申遗文本……随着申遗工作的稳步推进,当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修订《澜沧县景迈山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政策法规;成立澜沧县文化遗产管理中心、景迈山古茶园保护管理局和森林公安景迈芒景古茶园派出所,建立县、镇、村保护管理机构;制订《景迈村茶叶市场管理公约》《芒景村保护利用古茶园公约》,从村级层面提出古茶林管护的具体措施。
申遗成功后,知名度的提升会使外来游客大量涌入,景迈山会否因此重蹈某些地方过度商业化的旧辙?“生态旅游业催生的经济价值反而能激发起当地人对生态资源保护的自觉性,相信富裕起来的村民会越来越珍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古茶树和原始森林,更能理解原生态带来的巨大价值。”对于景迈古茶山的未来,李开富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