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体育-一砖茯韵贯古今——探寻“丝路黑金”的茶香传奇
九游体育茯茶,作为黑茶中的特色产品,以其独特工艺与醇厚口感闻名遐迩。2021年,黑茶制作技艺(咸阳茯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子项。一块块砖茶背后蕴藏着怎样的魅力,使茶韵贯通古今?让我们一同探寻,揭开“丝路黑金”的神秘面纱。
“茯茶,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因在诸多茶叶中独开‘金花’而闻名于世。”7月16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咸阳茯茶非遗展览上,讲解员董佩蓉向游客介绍。
唐代是茶走向兴盛的关键节点,古代茶画《宫乐图》重现的“煎茶法”场景,便是晚唐宫廷茶事昌盛的佐证之一。
直至宋代,朝廷用茶换取北方游牧民族的家畜及畜产品,茶的重要性促成了边关“茶马互市”政策的诞生。“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民谚,更是道出了茶在边疆生活中的分量。
“明洪武时期,有‘用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之说,因此民间将其称为‘丝路黑金’。”董佩蓉说。
步入“传世之花”展区,检茶筛、筑茶簸箕、杵茶工具等老物件,默默诉说着茯茶制作的悠久历史与匠人们的智慧。
“这里展示的是茯茶独特的发花工艺和神秘的竹纸技术,茯茶是加工最复杂、最古老且流传久远的大宗茶产品。”董佩蓉一边带领游客参观,一边介绍。
一旁的微缩场景还原了茯茶制作工艺流程,给游客带来直观生动的观展体验,助其更深刻地理解茯茶制作工艺的精湛。
为何没栽过一棵茶树的地方,能成就“丝路黑金”传奇?谈及茯茶独特的“金花”,需从泾阳的水土说起。
战国时期,郑国渠的修建让泾阳成为灌溉区,这里的湿度契合金花菌生长,堪称天然温床。但这样的天然条件与“金花”的诞生,还隔着一段偶然与探索交织的历程。
“相传北宋时期,泾阳茶商在运输中偶然发现,经水浸晾晒的茶叶数月后长出小黄点,本以为是霉变,却意外受牧民喜爱。”茯茶镇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内,讲解员刘坤娓娓讲述这段始于偶然的传奇开端。
循着这一发现,茶商们结合泾阳的水质与关中地区的气候条件,经过300多年持续探索,到明洪武元年前后,逐渐摸索出“金花”的发花规律,金花茯茶正式形成。
“陕西茶商将散茶压成茶砖,大大便利了运输,加上‘以茶制边’的策略,陕茶在西北快速打开市场。”刘坤说。
随着游客移至千年宗祖展厅,骆驼声、叫卖声交织,复原的茶号与客栈重现骆驼巷昔日热闹,让人仿佛置身古泾阳繁华市集。
鼎盛时期,裕兴重、昌盛店、元顺店等86家著名茶号相继涌现。明清、时期,茯茶远销、波斯等40 余个国家,与丝绸、瓷器并称丝绸之路外贸三大商品。
“去年,我们接待游客13万人次,大家触摸历史、感受文化,深度了解陕西历史瑰宝茯茶。”博物馆负责人李颜方的话,道出这份非遗的当代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馆内还珍藏着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它见证着茶叶从远古走来的岁月沧桑,诉说着中华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从偶然发现到工艺成熟,从区域特产到国际名品,茯茶的历史不只是饮品的演变,更是一幅自然馈赠、人文智慧与商贸传奇交织的厚重画卷。
“离了泾阳水、气候及手艺,就做不出这茯茶。”陕西泾阳泾砖茶业有限公司车间内,咸阳茯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贾根社道出这门技艺的精髓。
制作茯茶,第一步是选料。黑毛茶原料得靠“三辨”,看干湿老嫩,闻香气清浊,摸质地粗细,从色泽中挑出优品。在检茶区,工人手工分拣,风选机与静电除尘设备协同作业,层层筛去杂质,确保原料纯净。
手工筑茶的香气,炒制最为关键。炒制区,十余年炒茶经验的师傅快速舀取茶釉,润锅后,再将称好的5斤毛茶倒入200℃的铁锅快速翻炒。
贾根社舀起一勺琥珀色的茶釉介绍:“茶釉我们用7年以上老茶当‘酵头’,加泾阳水熬制5小时以上才成,一锅只炒一块茶砖,才能保证茶叶与茶釉充分融合,受热均匀。”
炒好的茶叶则立刻转到灌封区,长35厘米、厚4.5厘米、宽24.5厘米的纸制茶封卡在木制梆子间,工人抡起枣木茶锤“砰砰”锤制,将茶叶灌入茶封。
茶封边角讲究规整,通过锤制让每寸角落都饱满,直到茶封硬挺如砖,再用麻绳十字捆扎,勒出工整的棱线,接下来是漫长的发花陈化过程。
“从今年伏天到明年伏天,历经四季轮回,才算真正的茯茶。”贾根社说,当年筑制的茶砖每月需要翻倒,次年减至两回,三年后便一年一次,确保茶砖内外发酵均匀、金花长势饱满。
每一片茶叶的辗转,每一次工序的打磨九游体育,都藏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历经20余道工序制成的茯茶,色泽乌润,金花饱满,杯中的茶汤,承载的不仅是泾水的清冽、伏天的温煦,更盛着匠人代代相传的坚守。
“一二三四五六七,趁热倒茶不停息,七六五四三二一,接着棒子捶上去……”在秦都区泾渭茶博园“益生源记”仿古茯茶作坊内,木杵的撞击声与筑茶师傅的号子声交织成律。
近日,百余名西安工程大学学生走进泾渭茶博园,开启一场沉浸式的茯茶非遗技艺认知实习之旅。
“这尊是陆羽的雕像,他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影响深远。”刚踏入仿古茯茶作坊,文旅研学部经理周淑君的讲解将学生带回千年茶史。
学生身后的墙上,14块木板,刻画着茯茶古老制作工艺。大家目光在木纹与文字间流转,古老的制茶工艺在光影中逐渐清晰。
循着茶香步入正厅,筑茶师傅正进行熬釉、炒茶、压制等传统工艺。学生们纷纷上手体验,掌间的温度透过茶叶传递,成为最生动的课堂注脚。
“压制茶砖时,感受到对力道要求极为严格,师傅们用陕西方言喊出的口号,让我感受到浓厚的制茶热情。”学生焦孟言感慨万分。
在泾渭茯茶博物馆,老茶藏品、清代茶票与古老物件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茯茶的悠远历史。显微镜下,被称为“金花”的冠突散囊菌清晰可见,引得学生们驻足观看。周淑君介绍:“‘金花’发酵让茯茶富含丰富的氨基酸,改进了其风味和功效。”
从技艺了解、亲身体验到参观数智化茯茶生产线,通过看、听、触、品等立体化研学体验,沉浸式感受茯茶非遗技艺。
“这次是第二次带学生来泾渭茶博园,希望能让学生们更深入了解我们本地的非遗项目。”西安工程大学老师惠昱晨说。
为进一步推广茯茶制作技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茯茶非遗技艺,多家茯茶企业主动走进校园开展推广活动。
今年的国际茶日,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陕西秦商茶文化推广有限公司等茯茶企业走进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推介,旨在扩大茯茶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发扬。活动现场,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与该校共建的“人才培养基地”正式揭牌。
“我们已与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等多所高校开展人才基地和实践基地合作,持续探索茯茶文化创新路径,为增强茶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品牌中心副总监陈鑫说。
产教融合、校企联动的模式,不仅为茯茶非遗技艺的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更搭建起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的桥梁,推动茯茶产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我们一直沿用着祖上传下来的茯茶配方,纯手工筑制、纯天然发酵、纯木仓陈化。”7月10日,泾阳砖茶制作技艺传承馆内,茶香袅袅,贾根社一边查看陈化的茯茶砖,一边介绍。
贾家与茯茶的缘分,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家族商号“茂盛店”曾在西北茶市声名远播,后因历史洪流沉寂。而贾根社的童年记忆里,总有父亲自制茯茶的身影。“小时候家里喝的茯茶,都是父亲外地购买黑毛茶原料,在家自己制作。”贾根社说,直至父亲去世,贾家都未恢复经营茯茶的生意,那缕茶香渐渐淡成记忆里的影子。
直到20多年前,贾家拆除老宅时,那堆蒙尘的木制模具和泛黄的羊皮方子重现,尘封的记忆骤然苏醒。“当我摸到老物件的瞬间,我就明白,这门手艺不能断在自己手里。”贾根社说。于是,他一头扎进茯茶制作技艺探索中。
一开始,亲戚朋友都无法理解,谁也不愿看着他“自讨苦吃”。“刚开始研究茯茶,熟人看到我的电话都躲,怕我借钱,更怕我陷进去。”贾根社笑着说。但他铁了心认为,老祖宗的智慧,比钱金贵多了,就算亏本也要做。
重拾技艺之路,步步荆棘。为解开茯茶“金花”的奥秘,他寻找多位老茶工,大家围坐一起回忆工艺细节;为找最合适的原料,他多次去外地,比对茶叶原料;为复刻古法发酵环境,他不断尝试,记录发酵温湿度。2005年,第一批复刻古法技艺的茯茶制成,陈化3年后,当砖茶撬开,熟悉的菌香混着枣香扑面而来,贾根社激动万分。近半个世纪的中断后,茯茶终于在他手里发扬光大。同年,陕西泾阳泾砖茶业有限公司成立。
此后的岁月,贾根社一门心思制作茯茶、推广茯茶。其间,他申请“泾阳砖茶的制作方法”发明专利;2015年,其成立的公司获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企业;2021年,其公司作为主要申报单位,成功将咸阳茯茶制作技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4年,贾根社获得“国茶人物·制茶大师”称号;2025年,贾根社成为咸阳茯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更让他欣慰的是,自己斥资600余万元建起的泾阳砖茶技艺传承馆,成了年轻人触摸这门传统技艺的窗口。
“做茶要用良心去做,喝茶人的一句‘好茶’,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希望让后代认识、了解这门非遗技艺,并传承下去。”贾根社说。从重拾老模具时的决心,到坚守茶砖陈化的耐心,他用自己的坚守,让沉寂的家族茶脉再度苏醒。如今,传承馆里的茶香年复一年萦绕,就像他守护的这份技艺,在岁月流转中愈发清晰、绵长。
初入茶坊,醇厚茶香味瞬间将人包裹,仿佛时光都静了下来。古人邂逅“金花”,以敬畏之心用300多年俯身摸索,使得微生物与水土对话的规律渐渐清晰,让“丝路黑金”声名远扬。
如今,老匠人手掌的温度仍在茶坊中流转,他们专注制茶的模样,是对传统技艺最深情的坚守。年轻人则带着朝气,虚心求教、积极探索,为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我们坚信,在老匠人与年轻人的接力中,这缕茶香定会穿越岁月,飘向更远。